友情链接
成都老房子,个个都是鲜活的!
历史建筑 是一座城市发展中的历史与文化肌理 一年成邑,三年成都 成都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成都就为蜀国的都城 在成都,循着这些建筑的轨迹 人们能找到成都之所以是成都的理由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 这些从历史烟尘中走来的老建筑 如何在当下绽放新生? 今年 《成都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办法》出台 明确要求对历史建筑进行全方位保护 提出在城市有机更新中 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理念 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文化 旅游、体育、商业等行业融合发展 鼓励、支持对保护保留建筑进行活化利用 《成都市第十八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日前出炉 至此,成都已认定314处历史建筑 它们犹如时代的遗珠 散落在蓉城各处 石盘镇万寿宫旧址(状元桥) 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石盘街道 修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位于万寿宫内 1928年 万寿宫改建后做小学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为石盘镇中心小学 状元桥及万寿宫遗址构件保存至 状元桥小巧玲珑,为红砂石单孔石桥,全长6米,高2米,桥面宽2.5米,桥墩埋于地下。 南面遗存红砂石栏板两处,雕刻精美。北面遗存石狮雕像红砂石磉礅9个,均面向石桥,造型各异,工艺精美。 寄庐 位于青羊区马镇街12号 始建于1920年 原为川军抗战将领王克俊将军 暂居成都之所 其子王家佑先生及其家人也曾居住于此 寄庐,取意“寄希望和未来于草庐” 为三合院平面布局,坐西北朝东南 房屋为木穿斗结构,小青瓦悬山屋面 宅院围墙为青砖砌筑 门斗的拱券、棱角砖檐 灰塑花饰及压顶做工非常精美 是典型的川西民居建筑风格 四川齿轮厂防空洞(川齿记忆馆) 位于双流区西航港街道莲花社区内, 始建于1969年底,1971年3月建成 四川齿轮厂的前身是成都拖拉机厂 1964年底 八机部为贯彻“沿海支援内地 加强三线建设”的方针 将天津内燃机齿轮厂迁至成都 与成都拖拉机厂合并 命名为“四川齿轮厂” 川齿记忆馆位于莲花社区内部,是掘开式、单建式工程,洞体面积约400平方米,宽约6米,高约3米,沿洞体延伸方向布置有两排红砂石条石柱,洞内形成3个平行通道,防空洞内部结构保存极好,承载着“三线”建设以及当年全民性人防建设的历史记忆。 广东会馆 古香古色的大厅 墙体、屋面、石柱 充满韵味的赤柱 横梁及照壁上的浮雕…… 在太古里商圈,有一座历史悠久 饱经沧桑的广东会馆 如今,这里依然古香古色 却同时也是一处配备齐全的 多功能活动场地 在延续“交流”这一社会功能的同时 以现代形态诠释着独特历史文化价值 基于少拆多改、注重传承的原则 采取“留改建”相结合的方式 在改造过程中以保护传承 优化改造为主,拆旧新建为辅 完美文创公园 在成华区 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 禾创药业仓库“变身”完美文创公园 完美世界公司以影视、游戏 音乐等数字文娱应用为产业内容集群 打造出了“文创公园+产业高地+ 创新社区+工业遗产” 多元共生的产城生态体系 走进现在的园区,红砖厂房 工业雕塑、林荫小道、音乐喷泉广场…… 随处可见的潮流元素 构建起全新的公园城市消费场景 在未来的市政建设中 成都将从原来的“拆改建” 转型为“留改建” 以城市更新项目为抓手 运用“策划、规划、设计 运营一体化”驱动模式 在棚户区改造、老旧院落改造 旧城更新等项目推进中 将历史建筑融入所在区域成片打造 在有序更新中接续城市文脉 同时对原有建筑 进行空间再造和功能转换 融合新业态培育新动能 使之满足现代社会生活需求 既保留历史价值,又凸显现实意义 实现城市环境与功能品质综合提升 支持有条件的都市历史建筑作为博物馆、展览馆、文创、民宿、商业设施等向社会开放。鼓励通过文旅商融合,提升业态层级,发展工艺美术、文化传媒、创意空间、休闲旅游、体验经济等产业形态。 散落于街头巷尾 弥足珍贵的历史建筑 是城市文脉的“活化石” 是城市历史的承载体 了解成都的历史建筑 才能了解成都的过去 也才会懂得它的今天 编辑|杨春雪,万人志 |